重上井冈山

重上井冈山

毕恭毕敬散文2025-04-28 12:04:17
时隔三年,我又一次来到了革命圣地井冈山,尽管景物依旧,但是,当我踏上这洒满烈士鲜血的红土地时,依然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再次探访红军的脚印,领略井冈翠竹的神韵,让我重上井冈山之后还是感觉不许此行。三年前
时隔三年,我又一次来到了革命圣地井冈山,尽管景物依旧,但是,当我踏上这洒满烈士鲜血的红土地时,依然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再次探访红军的脚印,领略井冈翠竹的神韵,让我重上井冈山之后还是感觉不许此行。
三年前铁路只能通到吉安,现如今火车已经来到井冈山下的夏坪。从夏坪到茨坪,尽管路程不远,汽车也要开上四十分钟,尽管对井冈山的山高路险早有体验,但是,不断的大转弯还是令我提心吊胆。晨曦之中,井冈山张开了热情的双臂欢迎远方的客人,尽管年初的暴风雪压折了许多林木,但是,坚强的井冈山依旧郁郁葱葱。终于到达茨坪了,看到熟悉的中心湖、黄墙黑瓦的红军旧址,我的心中顿时涌出一股暖流,井冈山,我又来了!
再次探访红军的战斗历程时,我少了一些激动,一边参观一边思索。无论是大井、小井,或者是茨坪,自然条件都是无比艰苦的,这种艰苦在八十年之后的今天依然存在,巴掌大的一片平地上种着一些水稻,山坡、路边满是南瓜、玉米,这种环境生存都是极困难的,而就是这么一个环境,却吸引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在井冈山进行了中国革命的探索,从此开辟了中国的第一个根据地。八角楼、红军医院、主席故居,一座座的客家小楼,虽然简陋但却记载一段辉煌的历史,令人热血沸腾。
没到黄洋界就不算来过井冈山,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中最险的一处,登上黄洋界极目远眺,远处连绵青山、近处万丈深渊。在黄洋界,我们遇到了一群身着红军服饰的年轻人,身上还背着沉甸甸的干粮袋,一问才知道,他们是从茨坪的干部学院,顺着红军当年的挑粮小道一路上来,五公里的山道花了他们两个小时,切身体会了红军当年挑粮的艰辛,不过,当年朱老总和红军战士挑粮来回可得一百多里路。在井冈山还流传着朱老总夫人伍若兰的故事,据说伍若兰是位善使双枪的奇女子,当白军包围军部的时候,她机智地引开了敌人,最终落入敌手,抓到了最大的“土匪婆”,白军无比高兴,可是,无论他们使用了什么酷刑,伍若兰始终不肯透露朱老总的行踪,直至最后被杀。据说六二年朱老总回到井冈山,临走时只带走了几株兰花,不知道是不是为了纪念伍若兰烈士。
夏天的井冈山一片葱茏,是个消夏避暑的好地方。满山的树木、加上一定的海拔,井冈山就像个大空调,一点而也不闷热,尤其是早晚,凉风习习,令人心旷神怡。夏日的龙潭是极美的,五道瀑布依次悬挂郁郁葱葱的山涧之中,第一道瀑布最是雄伟,犹如一道白练从六十多米高的山崖上飞泄而下,当中遇到几处伸出的顽石,形成一座普度众生的观世音。顺着山路往下行,一边寻找飞瀑的靓影,一边呼吸清新的空气,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山底,再坐缆车从飞瀑的头上回到龙潭。到井冈山必定要漂流的,只是皮筏由三年前的圆形改成了如今的长条形,同船的仁兄很有驾船经验,几处险滩均是从容渡过,就连埋伏已久的同伴,也没能用水枪射中我们,而其他船只就没这么幸运了,翻船的、搁浅的不一而足,上岸时无一例外,都“湿身”了。
随着井冈山的旅游资源不断被开发,小小的茨坪愈发热闹起来了,到处都是新建的宾馆,天街上的商铺也愈发地多了,夜半时分走在天街上,都是操着各地口音的游客,大包小包地挑选着各种特产,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支持井冈山的发展。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