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林语堂独特的教育思想,反思现今的中小学教育现状

透视林语堂独特的教育思想,反思现今的中小学教育现状

削抹杂文2025-04-23 20:22:57
林语堂(1895—1976),是20世纪中国少有的最畅销书的作家之一。林语堂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林语堂的一生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国际文坛上,他是一位知名度极高的作家,
林语堂(1895—1976),是20世纪中国少有的最畅销书的作家之一。林语堂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林语堂的一生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国际文坛上,他是一位知名度极高的作家,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林语堂以西方教育为参照来反观中国教育制度,在批判中国旧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现代人文主义为内核的中西合璧的教育观。笔者想透过林语堂独特的教育思想来剖析一下目前中国中小学校教育的现状,以便自己在今后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引以警醒,告诫自己不要有意无意地变成掠夺学生时间的严师,削平学生求知兴趣的良师,提前支取学生健康的好心人。本文拟从透视林语堂批评反对及赞同与提倡的教育目标及方法两个大方面并反思我国现今中小学学校教育现状,来探讨林语堂独特的教育思想对中小学的学风建设的借鉴意义。
林语堂(1895—1976),是20世纪中国少有的最畅销书的作家之一。他不仅是幽默散文作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与文化学者,曾经以长篇小说《京华烟云》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小说、学术论著皆开一时之风气,可谓是中西文化的最佳使者。是现代性灵散文的提倡者与写作者,在文学、文化交流、语言学、教育学等多方面开花结果。林语堂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林语堂的一生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国际文坛上,他是一位知名度极高的作家,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1975年,在国际笔会第40届大会上,林语堂当选为国际笔会总会副会长。他更以自己的“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姿态获得了文化大师的称号。
在林语堂的一生中,当教师的时间不长,但他读书求学的时间却很长,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国外留学读研究生,最后获得博士学位,有20多年的时间。在他读书求学过程中,他从学校教育的得益不少,但对学校尤其是中国民国时候学校教育的失误批评最多。林语堂以西方教育为参照系来反观中国教育制度,在批判中国旧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现代人文主义为内核的中西合璧的教育观。
从他十几篇关于教育话题的文章,可以看他独特的教育思想。虽然他评论的是中国二、三十年代以及后来他定居台湾时所看到的国民党的教育,但通过他的文章,反思我们今天学校教育,仍可从中受到一定的启示。笔者想透过林语堂独特的教育思想来剖析一下目前中国中小学校教育的现状,以便自己在今后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引以警醒,告诫自己不要有意无意地变成掠夺学生时间的严师,削平学生求知兴趣的良师,提前支取学生健康的好心人。本文拟从透视林语堂批评反对及赞同与提倡的教育目标及方法两个大方面来反思我国现今中小学学校教育现状,来探讨林语堂独特的教育思想对中小学的学风建设的借鉴意义,就教于方家。
首先笔者先谈一谈林语堂所批评并极力反对的,而现今在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校里仍然非常流行的、并屡禁不止学校教育目的与方法。
林语堂称“教育为考试,考试为升学”是颠倒是非式的教育体制。[1]他在《论学问与知趣》一文中写道,今日现行的教育制度,不知由哪里搬来,其罪恶罄竹难书。其目标、方法、制度,可以一言以蔽之,“教育为考试,考试为升学”。他认为这种教育制度使教师具有一种特别的天才,把读书的乐趣变成无味。林语堂认为过于注重形式书本理论,忽略学生身心需要,太勉强学生刻,不图唤醒学生兴趣和好奇心,反图堆积他们记性的负担。这种教育,不预备学生了解他们所生的社会,这种教育制度是“中国故意用教育使后代的人们呆蠢,神经失常和不快乐”。是“国家有计划地摧残青年的健康最美满的制度”[2]
“教育为考试,考试为升学”追究其根源,应该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让其自由发挥的当然是中国人的教育思想观念及固有的“万事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传统意识。教育为考试,考试为升学,升学为作官,毕业为饭碗。一句话,这种教育的目的始终没有逃脱功利之外。是啊,“无利不起早”,“杀头的生意有人做,无利之事无人问津”,这就是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带给大部分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并完美地把这种理念运用到教育上。
我国现今的中小学样教育状况并没有离开“教育为考试,考试为升学”这种体制。长期以来,为了摆脱这样的学校教育目的,不能说国家领导没有看到,不能说有关部门没有特别的关注及应有的重视。改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红头文件一叠又一叠,教育改革的政策一套又一套,各项为素质教育而设计的检验是一波又一波。所有这些行政作为无不在指导着各级学校在努力实施国家所提倡伟大的教育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可直面于当前的现实,使人不得不感叹教育为考试,考试为升学的能量之大了。当今中国的中小学里,一方面是案头摆着的全是教育主管部门所发的红头文件,并大都是有关素质教育的要求及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各学校写在应付各部门检查的材料上,大多是按要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并将已经实施的一项项有关学生的各方面的发展以及老师的教学教研所取得的种种辉煌成绩状况用数字呈现出来。而另一方面则是更有说服力的事实是:离中、高考还有多少天的大型指示性标志,“努力拼搏,刻苦学习,为今年的中、高考争取更优的成绩,比去年再上一个台阶”之类的口号,标语在校园最明显处展示,让学生、教师日夜为中考备战。经过一次次的考试,对学生的成绩排队,列出能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学生名单,给予特别的关注,优待。要求教师对各科日考试成绩进行的分析,为长短脚的学生补课等等具体行动,学校学风气氛全在一个目的:为考试教育着。
中考、高考一结束,分数一出来,几乎每一所中学,都在打出本校在今年的中考或高考中,上重点高中,上重点大学的人数几个,本校的中考、高考的成绩如何如何优秀、如何如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比如多少人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在本地区名列前茅之类的信自己,用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用考试成绩来说明学校的办学质量等等。被认为更为合理的是某校今年参考人数多少,各科平均分多少、及格率多少、优秀率多少,分别排在全市的第几位,综合素质多少多少之高。不仅如此,主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