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观园》诗词赏析(第二期)《浣溪沙·秋怀》

《诗词大观园》诗词赏析(第二期)《浣溪沙·秋怀》

词状杂文2025-04-15 11:51:20
本期解读的是芳海女士的词【浣溪沙.秋怀】——作品原文:又是西风满地花,两行雁字日边斜。乡关望处暮云遮。濯月疏廊浮淡雪,沉烟小径记乘槎。小屏一梦极天涯。作者篇目《秋怀》对于“秋”是个万物凋零的季节,常使
本期解读的是芳海女士的词【浣溪沙.秋怀】——
作品原文:

又是西风满地花,两行雁字日边斜。乡关望处暮云遮。
濯月疏廊浮淡雪,沉烟小径记乘槎。小屏一梦极天涯。

作者篇目《秋怀》对于“秋”是个万物凋零的季节,常使人伤怀,自古诗词家都有伤春悲秋的情景。然,又因中秋这一团圆佳节在此,而又为这个季节频添了许许思乡的愁绪,故“落叶归根”尔。在此,我想这作者的“秋怀”应属于后者。——
请看上阙:首句“又是西风满地花,两行雁字日边斜。”转眼又到了一年秋风吹落满地叶的季节;天边排成“人”字的鸿雁阵缘着西斜的落日翩翩向南归去。
此句由一个“又”字引领全局,在则这鸿雁南归之时,远古又有“鸿雁传书”的说法。一个“又”字,从而令我们感受到作者离乡之久,思乡之切。
结句“乡关望处暮云遮。”我站在高处远望乡关之所,却不见家乡的影子,只有厚厚的暮云遮盖天际。
在此使我们产生了如崔灏有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以及李商隐有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般的感触。这也正是作者“遥望乡关无觅处,唯观天际暮云遮”的无奈成因。
在看下阙:起句“濯月疏廊浮淡雪,沉烟小径记乘槎。”在这皎洁的月夜,我一人站在寂静的走廊,微寒的秋夜漂浮着淡淡的薄霜;这漫园的烟霜笼罩着小径,使我记忆起了乘竹筏回家的幕幕场景,现在想来还依然记忆如新。
[(乘槎)1.亦作“乘楂”。2.乘坐竹﹑木筏。传说天河与海通,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见有浮槎去来,不失期,遂立飞阁于查上,乘槎浮海而至天河,遇织女﹑牵牛。此人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后至蜀,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正是此人到天河时。见晋张华《博物志》卷十。《艺文类聚》卷八引"查"作"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也载有类似的传说:汉张骞奉命出使西域等河源,乘槎经月,到一城市,见有一女在室内织布,又见一男子牵牛饮河,后带回织女送给他的支机石。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序》:“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宋苏轼《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岂知乘槎天女侧﹐独倚云机看织纱。”清孔尚任《岸桴记》:“予乘槎三年﹐江淮湖海﹐住若里巷。”后用以比喻奉使。(此段由峡谷深秋(王博)先生补遗)]
这里作者从上阙黄昏的描写转到了对夜幕的描述,从这一点也让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走廊上站的时间之久,从这夜色淡淡的薄雾描述进一步烘托了作者思乡之切。也许我们还可以联想一下,此时正好是中秋之夜,团圆之时,可想作者的思乡之情该多浓。
结句“小屏一梦极天涯。”我久久站在走廊,一动不动,其景致已犹如画屏,其思绪已浸入了梦中,这梦或正飘向遥远的天际与亲人团聚,或只身在环宇间漫无目的般在游走。
此句看似描墨一笔,却是涂墨重彩。里面已不知饱含了多少思愁与无奈。可想作者因久站而如屏,因久思而如梦,这种体验是多么的细致如微,可非真感触不能笔也!而其后这一个“极”字为我们进一步展现了这思绪是多么的遥远,多么的渺茫,也频添了在这团圆之期因各种原因的束缚而不能归家团聚的无奈愁绪。这正是“幻登竹筏逐波去,万里情丝一梦涯。”
诗词解读到此,最后结诗云——
遥望乡关无觅处,唯观天际暮云遮。
幻登竹筏逐波去,万里情丝一梦涯。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