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共一时

古往今来共一时

清袅散文2025-05-08 20:30:05
“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荏苒光阴留不住,转瞬又一年,八八六,二零一三。一股脑儿的把陈年旧事清理出大脑,内存有限,不再让记忆冗长。在辞别旧岁客套声中,与友又谈侠客行,这本武侠小说是前不久,一
“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荏苒光阴留不住,转瞬又一年,八八六,二零一三。
一股脑儿的把陈年旧事清理出大脑,内存有限,不再让记忆冗长。在辞别旧岁客套声中,与友又谈侠客行,这本武侠小说是前不久,一位朋友有意无意的提醒我要看看的书。据说对我那个摈弃不掉的恶习有帮助,闲暇无事,恶习当有趣,翻翻找找一时兴起中,又旧书重读,把人生旅途中扔掉的内存再找回一些。
记忆中的《侠客行》不是金庸,是李白。这个让我三岁就开始有印象的诗人,由于家庭环境的原因,接触诗歌比较早,儿时的我只要大人们说《望庐山瀑布》我就会摇头晃脑的对上“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像《静夜思》之类的低头思故乡。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诸如此类的文字少而又笔画简单的诗歌是作为开发我智力启蒙我人生观的工具被使用的。死记硬背的填鸭方式在那么小的年纪根本分不清李白与白居易有什么区别,都有个白字就认为是一家人。《侠客行》这种内容较深厚的诗歌是属于家庭教育高级班的内容,被排在大几岁后再喂食。
但对于这位作品中有着侠客情结的著名诗人,我是识来已久,算得老相识了。自然早早认识这首唱赞侠义之士的侠客行,然而,能笼统理解时却已是三岁又十一二三年后的光景,也许还要更又几年,记忆冗沉已模糊了细节。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理解的深度又不尽相同,正如在十几年后静谧无声的此刻又反复吟读,却是似曾相识剑归来,仿佛听到了铮铮钢剑出鞘的鸣啸,一股股萧杀之气直逼进这清冷的冬夜中。
武侠小说于我是读之尚在少年时,不说被各路演艺人物各种演绎翻拍的疲惫不堪的《射雕英雄传》等等。就是排名较落后的作品与侠客行相比,我更能记住的是《白马啸西风》,而侠客行对于我,当时不过就是温习了一遍李太白大气横存的诗句罢了。
今看金庸的文字,皆是千篇一律的翻版,部部皆是俊男美女争情斗艳,争当天下武功第一抑或武林盟主的你死我活的争来斗的过程,故事情节也就随之展开,唧唧歪歪的生出的那些勾心斗角的叱咤风云来。小说么,本就是纯属虚构。但金庸的侠客行却不是子虚乌有,确是根据李太白的诗《侠客行》演绎而成的。那我就抄写一遍诗文来凑字份子,再来歌颂缅怀一下燕赵之侠。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疯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纵观行间字百余,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最为朗朗上口。而此句出处也大有来头。出自《庄子.说剑》“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
说庄子,我心无底气,曾读了庄仍不识庄子半行,文化底蕴不够,难识庄子真面目,就索性拒庄子以令轻松,谁也别难为谁,却在不囫囵吞枣的走读中,略记下些庄言庄语,开卷有益否?确定键。这啰里八嗦文言文实在是头痛之物。不识庄就不装,把装子老子的都一并装了扔江湖里喂鱼。
回过神来再拾侠客歌,忍不住想教育一下金庸笔下的那个“狗杂种”几句。你一个傻里巴几的极品文盲小子,凭什么喝了人家的蝎子蜈蚣百毒腊八粥,人家都没药死你,还不老实感恩戴德,还把满腹经纶的侠客岛主耗费一生悟不出的玄机瞬间悟通透,一墙的《太玄经》正经蝌蚪文被你篡改成一条条游弋的蝌蚪,不过,这种风格我喜欢。这就参透了太玄经的奥秘了?就你不识字还成就了一身绝世神功。让一岛疯疯癫癫也念不出个所以然各派掌门颜面何存?参悟一生无果,让一后生小子几分钟搞定,致使武功盖世的侠客岛主,生无可恋的自绝人世。照金大爷这么编下去,神圣的教育事业非生生被您给毁了,谁还蜡烛成灰的教,谁还悬梁自锥的读,正个一个不学又不教,逮一机会,照样变成大英雄。严重提醒,以后您有兴再扒拉出笔来,再编故事,好歹让狗杂种们也识几个字。虚构不要紧,这也太小编了。
小时候看的没这么领会贯通,不然那容个胖胖的英语老师气急败坏的批我作业未交,我早把侠客行拍到办公桌上教育她了。胖胖的英语女教师,喜欢突然袭击我的数学老师,(上数学课看小说,被老师叫起回答方程式,我是谁呀,眼睛看小说可耳朵放在讲台上呢,老师您没想吧?我答对了,老师却从此落下上数学课袭击我的坏毛病。)美丽的校园,阳光写满脸的男童鞋。好悠长的回忆,好美丽的年华。不再。
一年年的时光流逝了稚嫩,邻家有女初长成,怀揣琼瑶慕萧峰的年纪,掬了一低头的温柔,满目含秋的波光。现在想来,也有一目杀一人,瞟了拂袖去的意境呢。做梦的年龄,谁不把自己幻成的了书中人物。中国几代人的青春因为武侠而奢华,金庸的武侠情节俘虏了多少人的向往,由此幻化出绚烂溢彩的梦境书写了多少代年轻人大侠般的豪迈,造就了几代人亢奋的青春?对,用亢奋这个词来形容金庸作品带来的那股热气喷张的情绪到恰如其分。
这种武侠情结还会郁结多少代人无从考证。我初对武侠小说热情洋溢的崇拜,不亚于时下粉丝的疯狂。记忆中,曾拿萧峰作为大哥人物的模型,把小龙女当作自己模仿的典范。侠客行是金庸颜色稍损的作品,看过之后并没有对作品中的主人公有多少印象,这可是当时我作为评判小说含金量的标准。而我也不知自己属于金庸第几代粉丝。
无论怎样的洋溢,都会随着时间退却。世间事皆如此,我用一段时嗜读、崇拜、爱慕、幻想之后,随手就把萧峰们关在了门外。斗转星移,至今能留下的印象也只是记得有这么个叫作家,会写武侠小说,而且早已江郎才尽,封笔的老旧文人了,曾经的辉煌早是历史。
现在流行小时代?在议论郭敬名还是韩寒?不晓得当下又是谁在炒作与被炒作之间挣扎。懒得关心,却被炒作的热浪时不时的把这些名字扑进眼球,灌进耳鼓。不望闻,却铺天盖地的被网络猥琐文化亵渎了一把。不管怎样方式了解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