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讨好于丹可以吗

我讨好于丹可以吗

英韶杂文2025-05-17 17:39:38
近来网上对于丹的讨论沸反盈天、莫衷一是,赞之者,誉为菩萨犹不为过;毁之者,贬为蟊贼孰不可忍;缘何于丹讲了讲她读《论语》的心得,竟然得到了国人前所未有的种种关心呢?这是于丹本人始料未及的,作为一种文化现
近来网上对于丹的讨论沸反盈天、莫衷一是,赞之者,誉为菩萨犹不为过;毁之者,贬为蟊贼孰不可忍;缘何于丹讲了讲她读《论语》的心得,竟然得到了国人前所未有的种种关心呢?这是于丹本人始料未及的,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特别是相关于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最主要的经典之一《论语》,展开这么声势浩大的争鸣,无论如何,于丹的心得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这就足够于丹欣慰了,就是承受天大的委屈,我想于丹也该“相逢一见泯恩仇”了,事实上的于丹,还真有稳坐钓鱼(舆)台的气魄,对媒体的臧否、褒贬全不放在心上,可见这小女子,读论语还真读出了受用。看了十博士对于丹严正的批评,显然十博士将她的心得,用学术的尺度进行了细致的“微调”,当然“调”出了她的离经叛道,这是于丹“获罪”的主要原因——将经典庸俗化了。然而,假如于丹按之、乎、者、也的调门对论语述而不做,不知广大观众,是什么样的反应,看来,鱼肉与熊掌不能兼得是合情入理的。我想说,十博士对于丹的心得,是否再海量点儿、大度点儿,似乎也无损学术的严正(从照顾大众的消化能力上说)。站在于丹的角度,我想替于丹抱一下不平,这种种喧嚣、愤怒的意气风发是否徒然显得小气了点儿?莫非典籍就不可宣讲,就永远允许少数的“阳春白雪”在线装的围城里,捉捉迷藏,甚或该放在墓地里让少数人带着考古工具进场挖掘?许古人批注,许程朱理学建立,如今的饱学善叟,反而见不得一个女子表达自己的观点?何必抱牢典籍做出岌岌可危的苦相,乃至杞人忧天,惶惶不可终日。若担心这千年的国学根基会因此动摇,那便当真该检点自己平时所做的功夫用到何处了!何谓愚弄?难道大众都是昏聩地无法辨别内心所需,只会唯唯称是的盲流么?连自己真实的需要也无法清楚的人,先自已经疑惑了。然而确有一等人内心摇摆困惑,心眼日夕为尘嚣遮蔽。自己尚且无法担当的老师,又哪得多余心力来指点旁人?
无论观点角度如何,立意是善,用心是善,及至发挥的效用也是善。这样的事,无论谁做都是应该受到称赞的。须知佛在灵山端坐莲花是传法,行走街头巷陌托钵行乞亦是传法。何必拘泥于道理是由何人以何种形式在何地说出呢?
古来圣贤教人做自己的老师,因无人比你更清楚自己的得失所需。我们的心固然是宝藏,要勤勉自持。却仍要不时自他人处汲取营养。读书自然要有自己的体悟和见识,有争论辩驳也是应当。然若因别人的见解与自己不同而加以呵斥嘲讽,便是真的狂妄不智了。

用眼睛观心是一种做学问的方式;用眉毛拖地是另一种做学问的方式。欣赏于丹者大凡与前者有所会意,调侃于丹者一定与后者不谋而合。至于是非对错,无须裁判,争鸣的自动化,就是目的。对于丹无论善意的批评,还是不解的指摘,原也无可厚非,可是,透过“于丹现象”我发现,国人知识分子普遍存在对传统文化的隔膜、甚至敌视心理,这是于丹遭到不公正批评的更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拨开笼罩在传统文化头顶的迷雾,至少可以发现中国的少壮派知识分子,为什么大多对传统文化夹杂有“憎母、愁父”情结?从人本意义上而论,以人为载体的文化链条在关键环节上出现了脱节,百年来风云变幻,内扰外患,国将不国,人何以堪!文化精英分子彷徨无依,呐喊无力;文化激进之流,不识病因,胡乱动用药石、针刀,面对如此背景,足以担当文化重任,致知于行的硕学俊彦,当然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说不清,也无暇说,说也无用,索性不屑说、不想说、到后来竟不敢说了,显然这是不争的事实,点到为止;从文化意义上说,无庸讳言,我们的文化在五千的流变中,的确具有两面性,正面是阳光文化,不妨称之为显性文化,显性文化崇尚真、善、美,冠冕堂皇,催人向上,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为公”“舍己为人”等等。由于显文化的”高调“很难在实践中一以贯之地推行,于是实利主义者鄙视和漠视人类的美好价值——真、善、美的背面即厚黑文化也即隐性文化就成为显性文化的补充,并且后者喧宾夺主、大张其势、双相互补、隐显明灭、并行不悖地构成了现实的中国文化。
法久生弊,是万事万物代谢的规律,中国文化的消长,也概莫能外。中国人对自家文化的批评,是所来有自,并非空穴来风。像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毫不留情的重锤怒击,就是全神贯注瞄准了厚黑文化的要穴,置之死地而后快。也许是他老人家悲心太厚,他的笔力是否有点矫枉过正也未可知。窃以为,在予以厚黑文化批判的同时,更应该旗帜鲜明地激扬、传播我们的显性文化精髓,尤其在现实的眼下,更必要,更迫切。现如今,各种媒体和网络对于丹负面的批评,显然是将孩子和洗澡水一概抛弃了。对于丹的愤怒很容易上升到对固有文化的愤怒,这愤怒的愁云一袭当年五四新文化精英的衣钵,还未更衣,可见我们的“精神贫困”处在多么可怜的境地。如果拾人牙慧永远能够充饥,那么“刻舟求剑”就寻到了最实在的注解。我们的文化至今还蒙蔽在五四的阴影里,就是鲁迅先生在世,他老人家也不会垂怜这些死抱佛脚,不会走路的奴才加吃才。

目前,一些国人知识分子对固有文化的隔膜误解甚至非难,是情理中事,因为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迄于今,文化断层的形成显示:我们扬弃了旧的,尚未孕育出新的。之间的一段空白我们拿什么填充呢?泥古不成,创新无力。新世纪、新时代、新中国要求我们急需建立我们的新文化秩序。于丹教授的心得可以看作是致力于文化复兴的一次尝试!她并没有错!

如果现身说法的话,不难发现,中国的改革,经济的表面繁华到底掩盖不住深层次的政治腐败和教育衰败。政治不敢枉谈,只对教育的形势和走向略陈管见。
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教育有长足的发展,这表现在国人的学历水平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素质教育在整体上是失败的。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接受“权力”拜物教和“商品”拜物教的教育。不择手段的追名逐利在大、中、小学校中蔚然成风,除了分数第一你别无选择。权钱交易、买卖文凭毒害了学生的灵魂,应试教育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也摧残了学生的灵气和创造性。学而优则士、学而优则商或者说当官赚钱成了入学的唯一目的。试问,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精神何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何在?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