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真的是小人吗

吕布真的是小人吗

佛证杂文2025-05-18 20:39:13
在历史记载中,吕布杀害丁原投靠董卓,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历史事件。不但《三国演义》对此大加描述,在陈寿的《三国志@…吕布传》中也是记载:吕布“轻狡反复,唯利是视”,常常被后人引用为“三姓家奴”,为人所不齿
在历史记载中,吕布杀害丁原投靠董卓,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历史事件。不但《三国演义》对此大加描述,在陈寿的《三国志@…吕布传》中也是记载:吕布“轻狡反复,唯利是视”,常常被后人引用为“三姓家奴”,为人所不齿。
吕布真的如历史的记载中那样,是一个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人吗?吕布弑父真的是因为卖主求荣吗?在历史事件发生的背后有没有另外的可能性?
其实,在吕布杀害丁原投靠董卓的这件事中,存在很多的可疑性。
第一、张辽、魏续、宋宪、高顺、候成等均为丁原的原部下,吕布杀丁原,如果这些个部下个个认为吕布此举乃大逆不道,要替主公报仇,岂不欲杀之而后快,为什么这些人还要忠心耿耿的一直相随吕布?以张辽等人的秉性,会不会与一个反复无常,弑父求荣之辈同流合污?
第二、董卓原先跟丁原作战,连吃败仗,就是因为丁原军中有吕布、张辽。吕布投靠董卓之后,董卓的目的已经达到,为什么还要将吕布收在身边做自己的贴身护卫?难道他就没有想过一个卖主求荣的人有一天同样会出卖自己?
第三、王允为什么会相信吕布?当时的董卓势力最大,如果说是吕布的一切动机都是为了利益,那么最后的结果应该是吕布杀了王允向董卓邀功,而不是后来我们看到的结果。王允岂不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第四、吕布最后兵败,被曹操收服,他的军师陈宫宁肯一死也不愿投降曹操,反而愿意效忠吕布,与吕布本人难道没有一点关系?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陈寿在记载《三国志》的时候注入了个人情感或者观点,也可能是在记载的过程中,并没有取实考证而直接认同了当时流行的说法。
那么,我们来做个假设:如果说吕布真的不是陈寿所说的那种“轻狡反复,唯利是视”的人,那么吕布杀丁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先从史籍中来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
 吕布,五原郡九原人,早年就因为骁勇在并州当差。并州刺史丁原担任骑都尉后,任命吕布为主簿。这是史料记载中吕布所担任的第一个较为高级的职位。大家看一下当时吕布担任的这个职务,主簿是东汉三国时期中央和州郡长官所属属官,其职为主管文书,协助处理事务。很明显这是个文职。这就很有趣了,吕布的专长是武力,我们从吕布一生骁勇善战、缺乏政治头脑的表现就可以知道,这个职务显然是不太适合吕布的发展,在这个岗位上吕布能发挥多大的能力尚属疑问。《三国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中是这样介绍丁原的:“原字建阳。本出自寒家,为人粗略,有武勇,善骑射。为南县吏,受使不辞难,有警急,追寇虏,辄在其前。裁知书,少有吏用。”从这段记载看,丁原基本上属于一介武夫,能否做到知人善任也是一个疑问,对吕布的任命显然是牛马不相及。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吕布会处于什么样的心态呢?从时间上看,此时张辽担任的职务已经是从事,相当于吕布的上级。吕布会不会因为丁原没有重用吕布而导致对丁原的不满,为最后在董卓的利诱之下杀害丁原埋下伏笔呢?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乱政。当时的丁原担任执金吾,公然与董卓表明不同政见。为消灭异己,控制朝政,董卓决定向丁原发动战争。然而屡战屡败,小小的执金吾居然成了董卓篡政的绊脚石。那么董卓是如何解决这件事的呢?《三国志?董卓传》中记载:“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其众。”《三国志?吕布传》又说:“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南北朝时,范晔在他的《后汉书?吕布传》中也只写上了“董卓诱布杀原而并其兵”。宋代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与此雷同:“卓又阴使丁原部曲司马五原吕布杀原而并其众,卓兵于是大盛。”陈寿在描述事情经过时很模糊,其他正史更是类似抄袭。这就为后人了解历史真相布置了迷局。那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以便寻找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答案。
于涛在《三国前传——汉末群雄天子梦》一书中指出:丁原、董卓,他们与袁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这则秘密后来由公孙瓒揭示出来。那是在公孙瓒与袁绍交恶的时候,公孙瓒向天下公布了袁绍的十宗罪。袁绍犯下的第一宗罪就是:“何氏辅政,绍专为邪媚,不能举直,至令丁原焚烧孟津,招来董卓,造为乱根,由此可见。”易中天也在《易中天品三国》一书中评论袁绍此招出得实在太滥。
董卓接到大将军何进的命令还在赶至途中,洛阳城内的形势突然变得非常的混乱:何进遇刺、宦官被杀、少帝及陈留王刘协仓皇出逃。董卓是第一个找到少帝及陈留王刘协并把他们带回洛阳的。此时的董卓身兼前将军、斄乡侯、并州牧等职务,是赫赫有名的封疆大吏、朝廷重臣。此次又勤王有功,自然备受关注和推崇。面对洛阳的混乱局面(当时进京的部队共有八支之多),董卓展示了自己非凡的应变能力。《九州春秋》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卓初入洛阳,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遣兵出四城门,明日陈旌鼓而入,宣言云“西兵复入至洛中”。人不觉,谓卓兵不可胜数。董卓的这个举动非常的高明,虽然他暗藏祸心,但对于稳定洛阳的局势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结果如何呢?何进、何苗的部下纷纷投靠董卓,丁原所率领的并州军队也随着吕布一起站到了董卓的阵营。此时的董卓从表面上看,有功于社稷,并且得到了部分朝廷官员的拥护。
在一个如此错综复杂的局面下,面对董卓和丁原,让吕布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对像吕布这样缺乏高度分析能力的人来说,这可真是难为了我们的飞将军。更何况连大将军何进的部下都投靠了董卓,部分公卿也支持董卓。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在吕布的心中,董卓很可能已成为正义的代表,与此相反,丁原这个上司自然也就成为了吕布心中的叛逆,被董卓唆使去杀害丁原,顺利成章地变成了义举,属于弃暗投明。而从吕布杀丁原投董卓之后丁原旧将的反应看,对吕布的举动也没有出现过什么反抗,究其原因,不外乎三个:
一是和吕布一样认为董卓属于正义的代表,吕布杀丁原是义举。
二是丁原这个旧主的管理水平太差,不能得到大多数部下的拥护和支持。
三是形势所逼,丁原与董卓的势力相差太大,不得已而为之。
这三个理由估计连吕布都心中有数,而吕布在这次行动中能成为受益者,估计还与他在军中的威望有关。而且,丁原一死,董卓与丁原的军队
标签
相关文章